(通讯 胡慧 彭鑫)2025年8月1日至14日,国产探花 沉积储层研究生党支部赴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走进胜利油田新疆项目一线,开展“学习之路”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依托国产探花 沉积过程定量化导学团队负责人朱红涛教授与胜利油田合作的“准中地区西部坳陷二叠系“源-汇”系统特征及沉积响应模式”项目,由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中国地质大学杨香华教授、胡慧博士等成员参与,共同组成野外地质勘查队。本次野外勘查主要围绕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开展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构造、层序、沉积及源汇系统考察。国产探花 杨香华教授与支部书记胡慧博士在本次考察中主要负责二叠系地层层序的识别及源汇系统分析等工作。

野外勘查期间,支部书记胡慧博士对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战略研究室周惠莲(班组长)、曹建军(退职主任师)、庄新明(主任师)、冀天潇(在站博士后)等四位技术骨干进行了职业访谈。访谈围绕石油地质学科发展、技术传承与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四位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系统阐述了地质工作者在能源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客观分析了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为支部党员今后的学习与科研指明了方向。

杨香华在野外讲解露头

胜利油田周惠莲在访谈中,就地质行业的性别适配问题表达了专业见解。针对社会传统认知,她动情地说:“在野外,性别从来不是能力的标尺。也许有人觉得体力是女性的短板,但随着交通日益发达,越野车可直达多数剖面点;无人机技术的飞跃,更使我们能如‘鹰眼’般俯瞰险峻地带,精准锁定目标。”结合十余年野外工作经验,她强调:“地质实践是理论认知的重要延伸,科技赋能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构建起张弛有度的工作模式。野外考察与室内研究互补,既保证研究的系统性,也关爱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

周惠莲与杨香华在野外进行采样工作

胡慧在野外采访周惠莲

曹建军扎根新疆油气勘探三十年,被科研人员称为准西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活地图”。他带领团队成员运用数字导航软件和地质图进行科学路径规划,精准定位地层分界、构造遗迹等关键观测点。访谈中,他寄语青年党员:“不必被老一辈‘骑毛驴丈量大地’的艰苦经历吓退。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再盲目冒险。油田具备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从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到物资保障,都十分周全。安全始终是勘探的基石。请勇敢去探索,这片天地值得你们前来!”

曹建军在野外测量地层产状

石炭系菊石化石

庄新明在专访中阐述了地质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参与达坂城地区勘探的实践,他指出,该地区从新世纪初的偏远石屋村落发展至如今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镇,这一变迁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彰显了地质勘探对资源开发的先导意义。他强调,无论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还是新疆矿产资源开发,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通过系统勘探为后续开发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这是践行“地质报国”使命的真实写照。

胡慧在野外采访庄新明

冀天潇在实践期间与支部党员分享科研体会。作为新晋博士后技术骨干,他系统介绍了从实验室样品分析到野外实地考察的科研转换经验,并殷切叮嘱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务必打牢基础:“扎实的地质基本功,是将来在广阔天地中不至‘掉链子’的关键。”

胡慧在野外采访冀天潇

无人机镜头下的考察队成员野外工作

正如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带队的赵乐强首席所说:“我们不是来到这片土地勘查的第一批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批。未来,还会有更多研究人员前来,进一步揭示地球的科学奥秘。”在准噶尔盆地,地质锤一次次敲击岩层,采集的不仅是岩石样本,也传承着勘探知识与行业信念。周惠莲的从容、曹建军的长期投入、庄新明对国家能源事业的关注、赵乐强对勘探历程的把握、冀天潇的实践体悟,这些一线地质工作者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专业品格,通过本次“学习之路”实践教育活动,深深融入支部成员的认知与思考。他们的足迹与声音,跨越戈壁,穿透风沙,不仅回响在广阔的勘探道路上,更转化为全体党员坚定“地质报国”初心、践行能源使命的生动教材。支部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把野外作课堂,以锤凿为笔墨,在为国家寻油探气、探索地球奥秘的伟大征程中,持续书写新时代地学人求真务实、接力奋斗的崭新篇章。